为提升教学质量,展示青年教师风采,4月2日下午,一场别开生面的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(1)》公开课在国际商学院信息中心楼704教室精彩开讲。本次公开课作为“青年教师优秀汇报课”系列活动之一,由创新创业学院贺馨仪老师主讲,授课对象为2024级互联网金融4班全体学生。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及就业创业教研室无课青年教师全程参与听课。
本次公开课聚焦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——“科学自我认知”,贺馨仪老师精心选取了“性格”与“兴趣”两大核心维度作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,旨在帮助学生精准识别自身特质,为后续的职业探索与规划奠定坚实基础。
沉浸体验,解码性格特质
课堂伊始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我是老板”招聘模拟游戏瞬间点燃了学生的热情。一名学生扮演“老板”,面向“销售经理”、“程序员”等岗位,依据“喜欢热闹/安静”、“重视理性/感性”等四组特质要求进行筛选,台下“应聘者”们根据自身感受快速做出“站”或“坐”的反应。紧张有趣的氛围中,贺老师适时引导“老板”阐述选人逻辑,启发“应聘者”反思自我认知。这一沉浸式环节,让学生在轻松互动中深刻体悟到:精准识别自身性格特质是实现人岗匹配、提升职业效能的关键起点。游戏自然过渡到“MBTI性格类型理论”的讲解。贺老师通过“日常状态选择”、“视频观察”、“模拟评选”等生动活泼的互动活动,带领学生亲身体验性格类型四个维度的差异,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性格类型如何影响职业偏好与效能。
兴趣为帆,探寻职业航向
在“兴趣”模块,贺老师以“兴趣=行动力×获得感×沉浸度”的趣味拆解,点明兴趣是驱动职业发展的核心引擎。随后的“兴趣岛”情境选择活动将课堂推向高潮。假设遭遇海难需选择岛屿等待救援,学生们仅凭兴趣挑选心仪的岛屿。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,暗含着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理论。贺老师结合学生的岛屿选择结果,生动阐释了六种兴趣类型的核心特征、典型活动与适配环境,引导学生初步判断自己的霍兰德代码,并思考其与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关联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方向。学生们豁然开朗,兴趣探索为职业航程点亮了明灯。
整堂课目标明确、设计精巧、节奏紧凑。贺馨仪老师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,将抽象的MBTI、霍兰德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深度参与、直观感知的互动体验。通过游戏、案例分析、即时讨论等多元化手段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探索热情,实现了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,师生互动频繁高效,充分展现了贺老师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与青年教师的蓬勃活力。
此次公开课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》课程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范例,也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、交流与提升的平台,对推动我校就业创业课程教学改革、提升生涯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。贺老师表示,将继续深化教学研究,优化课程设计,助力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,更自信地规划未来,在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个人价值。
(文/贺馨仪 一审/张谧 二审/彭堃 三审/刘毅)